恒溫熒光PCR檢測儀實現多重靶標同步擴增,是基于對傳統 PCR 技術的優化與創新,核心在于在單一反應體系中同時實現多個核酸靶標的特異性擴增與實時檢測。其原理與面臨的挑戰可從以下方面展開:
一、多重靶標同步擴增的核心原理
恒溫擴增體系的適配性
恒溫熒光PCR檢測儀擺脫了傳統PCR的溫度循環依賴,通過特定酶系統(如Bst DNA聚合酶)和引物設計,在恒定溫度(通常60-65℃)下實現核酸的指數級擴增。對于多重靶標,需為每個靶標設計專屬的引物對,這些引物需具備相似的退火溫度和擴增效率,確保在同一恒溫條件下均能高效結合模板并啟動延伸。同時,恒溫擴增中常用的鏈置換反應(如LAMP技術)可通過多對引物(內引物、外引物等)識別靶標序列的不同區域,為多重擴增提供更多的特異性識別位點。
熒光標記的特異性區分
為實現不同靶標的同步檢測,需對每個靶標的擴增產物進行特異性熒光標記。通常采用兩種策略:一是使用不同熒光基團標記的探針(如TaqMan探針),每種探針僅與特定靶標的擴增產物互補結合,當探針被酶切降解時釋放熒光,通過檢測不同波長的熒光信號區分靶標;二是利用熒光染料與特定擴增產物的構象結合(如分子信標),不同分子信標的莖環結構設計對應不同靶標,結合后產生的熒光信號具有特異性。恒溫熒光PCR檢測儀通過多通道熒光檢測模塊(如4通道、6通道)同時捕捉不同波長的熒光,實現對多重靶標的實時監測。
反應體系的兼容性優化
多重擴增需保證各靶標反應之間無干擾,這依賴于引物與探針的特異性設計 —— 避免不同引物對之間形成交叉二聚體,同時確保探針僅與目標擴增產物結合而不與其他序列反應。此外,反應體系中的酶濃度、dNTP濃度、Mg2?濃度等需適配所有靶標的擴增需求,通過優化配比減少競爭抑制,使各靶標在同一體系中均能高效擴增。
二、實現多重靶標同步擴增的主要挑戰
引物與探針的交叉干擾
多重反應中,多對引物和探針共存易導致非特異性相互作用:例如,不同引物的互補序列可能形成交叉二聚體,消耗反應原料并產生非特異性擴增;探針可能與非目標引物或擴增產物結合,導致熒光信號假陽性,這干擾隨靶標數量增加而顯著加劇,尤其是當靶標序列同源性較高時(如同一基因家族的不同成員),設計特異性引物和探針的難度極大。
擴增效率的不均衡性
不同靶標的序列特征(如GC含量、二級結構)差異會導致擴增效率不同:某些靶標可能快速擴增,消耗大量反應資源,抑制其他靶標的擴增;而另一些靶標可能因引物結合效率低而擴增緩慢,導致信號強度不足。即使通過體系優化,也難以完全消除這種不均衡性,尤其在靶標濃度差異較大時(如高豐度靶標與低豐度靶標共存),低豐度靶標的信號可能被高豐度靶標的信號掩蓋。
熒光信號的光譜重疊
熒光基團的發射光譜往往存在部分重疊,例如FAM(綠色熒光)與VIC(橙黃色熒光)的光譜可能交叉。當多重檢測中使用的熒光基團數量增加時,光譜重疊會導致信號串擾 —— 某一通道檢測到的熒光可能包含其他通道的干擾信號,降低檢測的準確性。雖然可通過儀器的光學濾波系統和算法校正減少干擾,但對于超過4-5重的靶標檢測,仍難以完全避免信號失真。
靈敏度與特異性的平衡
多重擴增中,為減少交叉干擾,常需提高引物和探針的特異性(如增加長度、優化退火溫度),但這可能降低擴增效率,導致靈敏度下降,難以檢測低濃度靶標;反之,若為提升靈敏度而降低特異性要求,則易出現非特異性擴增,導致假陽性,這平衡在臨床樣本檢測(如病原體多重篩查)中尤為關鍵,這是因為樣本中可能存在大量復雜背景核酸,進一步加劇特異性挑戰。
反應體系的復雜性調控
隨著靶標數量增加,反應體系中引物、探針、酶等成分的濃度需精確調控,任何一種成分的過量或不足都可能影響整體反應效率,例如,過多的引物可能導致非特異性結合,而過少則無法支持高效擴增;酶的活性受溫度、pH等因素影響,在多重反應中需同時適配多個靶標的需求,體系優化的工作量呈指數級增長。
三、應對挑戰的關鍵方向
目前的解決思路主要包括:通過生物信息學工具(如Primer-BLAST、OligoAnalyzer)優化引物和探針設計,減少交叉反應;開發高特異性的熒光探針(如鎖核酸探針LNA)增強與靶標的結合特異性;利用數字恒溫PCR技術將反應體系分散到微滴中,降低不同靶標間的競爭干擾;以及改進儀器的光學檢測系統(如超光譜成像)提高熒光信號的區分度,這些技術的進步正在逐步突破多重靶標同步擴增的限制,推動其在臨床診斷、環境監測等領域的廣泛應用。
本文來源于深圳市芬析儀器制造有限公司http://m.guowengen.cn/